《淺談巴金森氏症》
撰文:柯盛淵醫師/福山雲玖中醫診所
巴金森氏病病名的起源是一位英國的醫師(James Parkinson),於1817年首先統籌其疾病症狀,發表六位病人的一連串的相關臨床表現,而開啟後人對於此疾病的研究。因此後來就以其醫師的名字定名於此疾病為巴金森氏病。
典型的三大症狀:
💣震顫(手部發抖)
💣四肢僵直
💣運動功能下降、行動緩慢
從以上三大主要症狀,作為延伸,其他一些外在表現:
表情變少、不太眨眼、面部表情僵硬(撲克臉),步態會變成小碎步、會拖著腳走路、走路雙手臂不太會晃動、走路越走越快。講話聲音變小、寫字變小、流口水、駝背、口唇蠕動。其他自主神經的病變,便祕、姿勢性低血壓、頻尿、睡眠變差、全身疼痛、性功能障礙...等。但是每一位患的臨床表現都可能都有其獨特性,並非全然所以症狀都會出現。
巴金森氏症的診斷我們會從以下三項著手:
1、臨床表現
2、用藥反應
3、影像學檢查
典型巴金森氏病是一種退化性神經病,是腦內一種特殊物質,叫做多巴胺(dopamine)的缺乏。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遞物質,負責傳遞興奮和愉悅的訊息。影響學檢查,可以用PET和SPECT來檢查在腦中的含量。
醫師可以綜合以上三點來診斷巴金森氏病。
至於治療方面,在1960年代發展出合成的多巴胺前驅物,叫做左旋多巴胺,在進入人體後可以轉換成多巴胺來做為患者的補充,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品質。
可惜大部分的巴金森氏病是一種進行性的疾病,也就是隨著時間,神經細胞凋亡的會越來越多,在腦內的多巴胺也會越來越少,左旋多巴只能視為一種補充劑,無法改善神經細胞的凋零。因此,疾病不斷發展,藥物劑量也只能雖之增加,用藥頻率也會越來越頻繁。
中醫來說,我們可以審症求因,思考方向可由虛、瘀、痰這幾方面著手,在比例上面,調整劑量和方向。虛則以補氣、補血,而利用到補陽藥物時,譬如附子、鹿茸、肉桂...等時,臨床上面觀察甚至可以稍微逆轉,回推猜測可能有增加黑質細胞分化增生,進而產生更多的多巴胺。
巴金森患者六、七成都有便秘的問題,甚至在發病前就普遍有遍便祕的問題,維持良好的排便習慣,對於巴金森患者症狀的控制,也會有些許幫助。
而針灸的治療,也是可以考慮的一部分。有些患者對針灸的反應良好,立竿見影,手抖、小碎步或是僵直的症狀可以立即獲得改善,並且在針拔掉之後,效果仍可維持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