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《肩部疼痛沾黏的針刀治療》

《肩部疼痛沾黏的針刀治療》 撰文:柯盛淵醫師/福山雲玖中醫診所 這次求診的患者 因為工作關係 右肩需要常常上舉書寫文字 反反覆下來 雖然不是太粗重的工作 但是日積月累 勞損便造成 右肩及頸部反覆發作疼痛 晚上睡覺壓到就發疼痛 上舉外展到極限角度也會不適 最為困擾的是 手往後穿內衣的動作無法施力 復健科診斷:右肩沾黏~😲 在復健科、骨科治療過一段時日 也做過震波 因為工作關係 即將離開高雄 為了比較快速獲得改善 接受一次針刀治療 極限角度增加且疼痛緩解 後續追蹤一個月後回診 肩頸部疼痛感已無 右肩角度仍維持不錯 最重要的是反折手部穿內衣的動作已可施力 大為改善生活上的不便 - -‧-- ‧ -- ‧ -- ‧ -- ‧ -- ‧ -- ‧ -- ‧ -- ‧ -- ‧ -- ‧ -- ‧ -- ‧ -- ‧ -- ‧ -- 肩部的治療會先檢查其〝靜態〞和〝動態〞 🙆 靜態的外觀       翹起或是歪斜       是否有紅腫       按壓疼痛感 🙆 動態的角度【主動、被動】        ROM(Range of  motion)       外展、上舉、外旋、對肩動作、稍息(後背手)動作       投降的動作       極限動作的緊繃度和疼痛度       有時也會雙肩角度互做比較 其他肩部和整體身體結構的關係 是否有代償的歪斜 雙肩、膏肓、後輩腰部兩側的肌肉是否對稱 單側施力、身體旋扭歪斜 頸胸腰椎的卡緊...等 經過這些評估 後續再來決定治療方針和模式 但如果是真的嚴重的五十肩沾黏 其實無法如此順利 一蹴可及單次治療就痊癒 需要醫者和患者互相配合 搭配針灸、針刀、手法、 復健、熱敷、拉筋...等一連串的複合式幫忙 反覆治療後 改善疼痛、 增加角度 以時間換取空間

《針刀施作注意事項》

《針刀施作注意事項》 💛在針刀施作前 會有一份同意書 上面載名一些針刀禁忌症 及個人因素不適宜施作針刀的項目 會請患者填寫 而為了預防暈針 不宜空腹、熬夜、狂歡飲酒後接受治療 💛針刀會視患者之情況施作三到五次 建議每週一次 施作之後配合醫師指示 復健動作、服藥、藥布敷貼、熱敷...等 以加強療效 💛針刀改善之情形因人及病種而異 有時沾黏馬上撥離之後 活動角度馬上可以產生大幅度的改善 有時因為頑固性疾患肌肉動力鏈之故 需要一次次的撥離,產生空間,持續調整 或有時因為短暫的針刀刺激發炎血腫 會有兩三日較不舒服的情況 可致電診所詢問 配合醫師評估 💛小針刀治療前後都會做消毒的動作 施作後的傷口 我們會檢查有無血腫 如有血腫,會實施壓迫 5-15 分鐘 如患者回去後發現有稍微血腫 也是建議先壓迫處置或是致電診所 一般建議患者在針刀施作處 最好2小時內不要碰水 三天內不要有溫泉、泡澡、游泳...等 或是長時間浸泡於水中之行為 但一般的沖澡、洗碗、洗衣 短時間接觸水則不在禁忌的限制範圍內

《針刀的適應症》

《針刀的適應症》 小針刀的特色就是其刃面和一般針灸針不同 對於廣泛性的軟組織沾黏疾病 有很好的治療效果👏 譬如:五十肩、網球肘、板機指、媽媽手...等 或一些手術後沾黏關節活動不利、角度不正常 也可利用小針刀稍微撥離組織 加上傷科手法加強療效 而頑固性的疼痛 如:足底筋膜炎、膏肓肩背痠痛、長期腰部痠痛 基本上因為人體動力鏈傳遞的關係 痛處不一定是治療的關鍵處 有時候患部只是代償後的產物 因此,還要加上些西醫解剖及中醫傷科的理論 利用小針刀播解關鍵位置 以達成較好的治療效果 神經卡壓的神經痛、痠麻脹電💣 也是小針刀很好的適應症 坐骨神經痛、梨狀肌症候群、正中神經壓迫、 椎間盤突出、脊椎滑脫 頸部壓迫造成的頭暈、頭痛、手麻、肩背痛 基本上只要是肌肉軟組織造成的問題 都可以尋求醫師診察 看是否可以利用小針刀取得更大的療效 更多超微針刀實例參考       《耳中風超微針刀論治》       《媽媽的常見問題~板機指》       《媽媽手之超微針刀治療》       《網球肘之超微針刀治療》       《板機指之中醫治療》       《足踝附近關節沾黏~使用小針刀治療 》       《肩部疼痛沾黏的針刀治療》       《九歲小朋友的腱鞘囊腫使用針刀治療》       《腰部神經壓迫,針刀可以幫忙》       《腫起來的手指頭~針刀治療快快好》       《手腕三角纖維軟骨受傷~針刀治療快快好》       《肩背及膏肓疼痛,針刀治療改善快》       《腱鞘囊腫針刀可以幫幫忙》       《富貴包、脖子不能後仰~針刀能幫忙》       《馬尾症候群針刀治療》       《椎間盤突出·針刀幫幫忙》        《巨巨的腱鞘囊腫針刀治療》 ...

《針刀是什麼》

《針刀是什麼》 「針刀是刀嗎❓」 「感覺戳進去會很痛欸😨」 大家都知道針灸,但一聽到【針刀】都怕怕的 ⠀ 🙅‍♂️ 施作針刀不是開刀哦 🙅‍♂️ ⠀ 針刀是中醫的一種新型醫療工具 在傳統針灸基礎上,進一步強化 可說是 🔥針灸的 Pro 版本🔥 也叫微創針刀、超微針刀、扁針、圓針 ⠀ 雖然針刀名為刀但其實頭很細 比注射針頭都細得多 台灣中醫師常使用的是0.35~0.6mm 比〝尺〞的一公厘還要細 所以大家不用緊張害怕啦~ 所以用的原理是 利用針具穿過肌肉軟組織之時 達到撥離沾黏組織 疏通攣縮肌肉 加強局部氣血循環 因為針具特殊 效果也比一般針灸來的好 ⠀  — — — — — 針 刀 小 檔 案 — — — — —  🔹 1976 年由朱漢章教授發展出來 🔹 結合傳統的『針』+外科手術的『刀』 🔹 針尖類似刀刃狀,僅 0.35 ~ 0.6 mm 🔹 既有針灸的療效,又有閉合切割鬆解效果 🔹 對棘手的肩頸腰膝踝等疑難雜症,效果顯著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  

《醫美手術後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的中醫治療》

《醫美手術後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的中醫治療》 撰文:柯盛淵醫師/福山雲玖中醫診所 這次求診的患者是因為醫美手術後造成顏面神經的損傷。 嘴歪、臉斜、眼皮不能閉合、面部表情僵硬 嘴角無法上揚、漱口都會從嘴角流出水來 一般來說會去進行美容手術的人,〝面子〞問題必定是對他十分重要, 這樣歪斜的臉要怎麼出去見人呢? 一般拉皮手術後併發症, 最常見的就是出血、血腫,再來就是顏面神經損傷, 大概有小於5%的機率有可能發生顏面神經失調, 當然這是大家都不願意見到的。 而是否能夠完全恢復,需端看神經受損的程度。 只是手術時不小心的發炎,或是血腫、水腫壓迫, 那麼待發炎改善,壓迫物吸收便可以恢復 如果是手術不慎切到顏面神經,那麼就比較麻煩了。 雖然之前曾有過醫治 兩例 因腫瘤割除不慎切到顏面神經 之後接受中醫處理改善顏麻的患者 不過也不是每一例 都能夠百分之百治療成功 好家在~ 針灸搭配內服中藥 兩週後這位患者面部肌力就逐漸恢復 一個多月後順利畢業 終於還給患者靈動的表情和美麗的臉龐 想多了解顏面神經麻痺 可以參考這一篇文章 《顏面神經麻痺-中醫治療快又有效》

《新冠後遺症的中醫治療》

《新冠後遺症的中醫治療》 撰文:柯盛淵醫師/福山雲玖中醫診所 新冠病毒流感化這個名詞 最近應該蠻多人是有感的 身邊的人至少來來回回都確診過一次 而在我們的門診之中也不乏二次、三次的確診者 觀察其中👀 最困擾患者的反而不是起始的急性症狀 而是所謂新冠診後遺症 久咳、胸悶、心悸、呼吸困難、喘促、嗅味覺異常 焦慮、腦霧、失眠、月經不調、落髮、皮膚癢 落落長的一大段 我提出幾個比較常見又困擾大家的 來分享一下中醫的看法及治療 ✅首先是久咳喘促 許多人在確診急性期合併有咳嗽症狀是可想而知的 不過許多人會在好了之後氣管變的更加敏感 譬如有患者在確診後三、四週,之前感染時所有症狀都消失了 沒想到突然間發起咳嗽喘促,甚至咳到夜半失眠無法平躺 小診所、大醫院檢查也沒有明確的答案 這可能就是新冠感染後留下來的後遺症狀 脈象在上焦仍有熱象 可能就會先清熱、除痰熱 進到陰虛階段, 就是養陰潤肺 如果久咳時間拉長 牽連其他腑臟腑 就要補益脾氣或是腎氣 (當然這邊指的臟腑是以中醫的功能性分類為主) ✅嗅味覺的異常 大部分不會在確診頭兩三天出現 多半發生在在5~7天附近, 一般兩週內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如果超過兩週改善幅度不大 那可能我們就要針對這個問題做積極的處理 針灸的效果不錯,立即性的有感 針灸兩三次搭配內科調理 觀察起來嗅味覺異常恢復較差的人,多為氣虛陽虛或是水濕的型 所以用藥上就要針對這些部分去做加強 患病時間較長者可能不一定能夠百分之百恢復 不過進步兩三成,患者就十分高興了 ✅此外焦慮、睡眠、腦霧這些部分 屬於情志問題,中醫主要歸咎於〝心〞 所以著重:養心安神、重鎮安神,增加腦部或是心血管的循環, 抑或是其他臟腑失調,譬如肝火、胃火、濕阻...等, 這樣就加強以清熱、祛溼...等 視個別患者狀況做進一步調養 對於新冠患者 處理急性期症狀 我也會先跟患者說明清楚後續可能的病程 兩三週後的一些後遺症 以免患者自身遇到時慌了手腳 見招拆招 見山挖洞、遇水搭橋 不過當然對於患者的體質能夠更清楚掌握 在亞急性期或是恢復期加入一些體質型的調養藥物 那或許後遺症發生的機會 就有可能減低或是症狀嚴重度降低

《足踝附近關節沾黏~使用小針刀治療》

《足踝附近關節沾黏~使用小針刀治療》 撰文:柯盛淵醫師/福山雲玖中醫診所 門診間一位類風溼關節炎的 患者, 因自體免疫造成關節發炎沾黏 做過關節鏡清除手術後 疼痛暫時減緩 不過後續疼痛又反覆發作 關節附近結締組織增生 足踝沾黏 踝部屈伸角度變差 阿基里斯腱附近因為增生,變成粗粗的,半夜都會疼痛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小腿肌肉群經由阿基里斯腱連接足部跟骨 而我們的距骨像腳踏車的軸心 在內外踝中間 讓我們的腳踝能夠做出需多靈活的角度 正常的足踝屈伸角度為 往上20度,往下50度,內翻30度,外翻15~20度 綜合起來 我們的足踝還能夠內外化圓圈圈 不過要是因為各種原因 車禍、反覆扭挫傷、自體免疫發炎... 產生局部沾黏 便會造成關節活動度變差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經過評估 決定利用針刀處理 一些沾黏組織 加上手法治療 搭配回家復健 泡腳熱敷 幾次處理後 患者 半夜已不會疼痛 阿基里斯腱對比之前也越來越細 足踝的屈伸度也增加到 往上15度,往下30度左右 針刀在處理沾粘性問題 效果十分良好 而對於一些多年疼痛 因為結構歪斜 身體各種反覆互相代償 有些微小沾黏組織產生 此時針刀就是一種不錯的解決方式 更多超微針刀治療         《耳中風超微針刀論治》       《媽媽的常見問題~板機指》       《媽媽手之超微針刀治療》       《網球肘之超微針刀治療》       《板機指之中醫治療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