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痠痛除了找醫師我還能做些什麼?》 撰文:柯盛淵醫師/福山雲玖中醫診所 診間常常遇到病人,因為慢性痠痛,四處求診。西醫看完看中醫,中醫看完找國術館,國術館看完找訪間按摩…,症狀反反覆覆,時好時壞,似乎沒有完全好的一天。這時真想大喊一聲:『老天爺啊!我還可做些什麼?』這時候反過頭來稍微檢視一下自己的生活習慣,配合醫師的治療,在家積極配合下列事宜及復健動作,這樣 症狀能夠改善更為快速,更為全面, 事半功倍。開個玩笑話:『自己的身體自己救!』『 唯有自己能夠救自己!』 熱敷 基本上慢性的痠痛,都是以熱敷為主,譬如:慢性的腰痠,可以考慮用電熱敷毯,長期的小腿痠痛抽筋,可以考慮用熱水浸泡下肢。目前急性的扭拉傷,也只有主張一開始的一天左右採取冰敷,後續多是以熱敷來做為處置原則。急性處理原則可以參考這幾篇文章: 《扭到了,冰敷還是熱敷?》 《扭挫傷新觀念:PEACE & LOVE》 按摩 基本上因為人體肌肉共構的關係,動力傳播鏈是環環相扣的,所以也不是痛哪裡就按摩哪裡。有時痛點會是在關節和肌肉的兩端拉扯處,此時我們就是要按摩肌肉最隆起的附近,受力面積最大,也最有可能才產生一些團塊硬結。 按摩也不是死命的柔,用力的戳,其實順勢地輕柔撫平,肌肉筋膜可以有自己的覺知性 ,感覺到安全溫暖,會慢慢放鬆。 貼藥布 一些局部藥物的治療可以有幫助。一般西藥的止痛貼布,可能是一些非類固醇類抗炎要或是水楊酸類的成分,基本上痛哪裡貼哪裡,讓局部消炎止痛舒緩。而中藥的貼布,主成分多為活氣行血的藥物為主,一般還是要看肌肉緊繃是否有連結性,運動傳遞鍊的位置來決定所要貼的地方, 並非痛哪裡就貼哪裡 ,以期達到最大的效果。譬如:痛在肩膀前緣,但有時我卻會建議患者貼在二頭肌肌腹處,也就是俗稱小老鼠處。 運動拉筋 肌肉在過度勞累運動後,會有所起來成一團塊的特性,這時不是死命捶打他,肌肉就會放鬆。有時候局部過度刺激,反而會加重不適感。此時 用緩慢持續穩定的力量,慢慢延長延展肌肉後 ,會有不一樣的效果產生喔!有時一些舒緩運動,譬如簡單緩慢的前曲後仰,讓身體達成向前或是向後的曲面弓形,可以讓筋膜肌肉滑移,肌肉也能夠慢慢放鬆,緩解一些背痛、腰痛、頸椎痛。 積極強化肌肉 對於一些長期下背痛的緩者,除了肌肉緊繃外,最重要的還要強化腰部和腹部的肌群,像一個鐵桶強而有力的去框住支撐我們的身體,如果沒有,那只能倚靠週邊不斷地...